首页 / 行业资讯

芝诺悖论-由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哲学家芝诺所提出的命题

芝诺悖论

《芝诺悖论》,此词条收录于04/11,仅供参考

      芝诺悖论(英语:Zenos paradox)是由古希腊时期出生于意大利半岛南部爱利亚城邦的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芝诺(希腊文:Ζήνων ο Ελεάτης,英文:Zeno of Elea,约公元前490年-约公元前425年)所提出的、讨论存在的性质以及运动可能性的几个论证。因芝诺的原著佚失,有关芝诺悖论的记载现今主要见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篇》,学界对于芝诺悖论的探讨也以亚里士多德的记述作为基础,辅以辛普里丘对于亚里士多德《物理篇》的注释(《〈物理学〉注释》)。

      芝诺悖论具体分为:1.“存在是多”的悖论,即说明存在的特性是“一”而不是“多”;2.“二分法(dichotomy)”的悖论,即人在运动时,永远无法达到终点,试图说明运动中时间与空间在量度上的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矛盾;3.“阿基里斯与龟”的悖论,即作为运动健将的阿基里斯永远无法追上在他前面的乌龟,试图说明通过理性把握作为世界本性的存在是不动的;4.“飞矢不动”与“运动场”的悖论,前者说明运动的飞矢在每一个时刻都是静止的,从而运动不存在;后者说明两列运动的物体与一列静止的物体对照时,所运动的距离“一半等于一倍”,试图说明运动是表面的假象以否定运动的真实性。除了上述四个悖论之外,芝诺还提出了否定“空间”存在的悖论以及“谷粒论证”,目的是强调感觉知识的不可靠。

      芝诺悖论是一种以严格的逻辑论证方法提出关于一与多、动与静、连续与间断等存在问题的悖论,其最终目的在于否定现象的多、变化和可分的特性,以归谬法来反证不动的、连续存在的“一”才是世界全体的合理本性。芝诺悖论对现象生灭变化的否定,实际上是以一种逻辑论证的主观辩证法揭示的客观世界和思想的矛盾。芝诺悖论的哲学史意义在于其首创了一种主观辩证法,并在客观上揭示了时空中运动的事物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在悖论这种思想矛盾中体现了深入把握事物普遍本质与内在矛盾的哲学思维。芝诺悖论在逻辑思想史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对希腊乃至近代数学思想的发展也具有开创性的启迪意义。黑格尔评价芝诺悖论:“它掌握了我们空间和时间观念所包含的诸规定…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