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关东-明代至今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关东

《关东》,此词条收录于04/14,仅供参考

      “关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义的地理概念,其范围和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可以看作是“关东”一词在现代的延续和应用。在先秦时期,“关东”一词指代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即现在河南省和陕西省的一部分。这一名称源于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函谷关控制东方诸侯的军事行动,从而形成了关东和关西两个相对的地理区域。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关东”特指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念,发端于明朝初期建山海关以后。明人所称呼的“山海关东”,这时的东北地区实际上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状态。清朝入关后,从顺治朝起直至清末,均用关东指称东北。清末至民国以来,随着中原以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深深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有了统一的行政建制,“关东”一词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特指东北的“关东”一词之出现和使用,延续的时间约近600年左右,它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也是和大批汉族移民迁居东北的移民潮相适应的。在民间广泛使用的“闯关东”之词,就是这一历史潮流的浓缩和概括。

相关文章